当前位置:首页 > 足球新闻 > U22国足体系融合现隐忧 进攻生涩难掩磨合短板

U22国足体系融合现隐忧 进攻生涩难掩磨合短板

  在U23亚洲杯预选赛的首轮较量中,中国U22国家队以2-1的比分艰难战胜东帝汶队。尽管收获胜利,但队伍的整体表现引发了外界关注。据《东方体育日报》分析,球队在场上呈现的混乱与球员间默契的缺失,与教练团队的战术安排存在一定关联。

  比赛开局阶段,中国球员频繁出现非受迫性失误,包括停球过大、传球精准度不足以及被对手轻松抢断等问题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东帝汶全国人口不足150万,国际足联排名居于末段,然而中国球员未能展现出技术层面的明显优势,也未体现多数球员经历中超联赛锻炼后应有的竞技状态。

  阵容构成方面,23人名单中有15名球员曾跟随安东尼奥参与2023年U20亚青赛,其余8名来自2005-2006年龄段的球员则多数由久尔杰维奇执教。这种背景差异无形中形成了队伍内的分组现象。回溯至3月底的盐城四国邀请赛,类似的人员结构问题已经初现端倪。

  在首发安排上,门将李昊与后卫刘浩帆、前锋向余望、右翼拜合拉木及后腰李镇全均属于2003-2004年龄段,而王钰栋、蒯纪闻与杨皓宇则代表2005-2006组别,主要活动于中场左路区域。实战中,左路进攻多依赖汪士钦的传中,但效果有限;王钰栋与蒯纪闻也未能复制联赛中的高光表现。

  尽管拜合拉木的进球来自汪士钦的定位球传中,王钰栋的破门则得益于蒯纪闻的助攻,这些配合亮点并未掩盖整体进攻生涩的问题。防守端同样存在漏洞,所失一球暴露出防守动作不够职业化,处理球时显得慌乱。向余望错失的几次机会也被认为与心理紧张有关,对比其中甲联赛的进球表现,本场发挥确有失常。

  从两队实力对比来看,中国U22理应展现出更成熟的比赛掌控能力。球员多数经过职业联赛洗礼,却在面对弱旅时显得技战术执行不够流畅。教练团队在整合不同体系球员、促进团队化学反应方面,尚未达到理想效果,未能实现“1+1>2”的战术期望。